非法集资套路有多深?老年人要注意了! |
2022-09-22 |
近年来,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,“银发经济”逐渐显现出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,然而与此同时,一些不法分子也将目光聚焦到这一领域,盯上了老年人的“钱袋子”。 养老领域频发非法集资、诈骗案件,不法分子打着“养老服务”、“保健养生”等名义,以“高利息、高回报”为诱饵实施非法集资,吸收老年人资金,给老年人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,存在重大风险隐患。 今天我们来一起解密六类常见养老诈骗陷阱,共同筑牢安全幸福的养老防线。 常见陷阱1:提供“养老服务” 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基地、旅游考察等为名,将老年客户诱骗至所谓的基地、福利院参观游玩,迎合老年人需求,描绘养老项目的未来,进而以预售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。 温馨提示:有养老需求时要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,要注意查看养老服务机构的相关证照并签订正规养老服务协议(合同),如果涉及钱财往来,不要向个人账户缴纳资金。同时,要提高法律意识,一旦发现犯罪分子以“养老服务”进行非法集资的,做到不听、不信、不参与,并及时向公安部门提供线索。 常见陷阱2:投资“养老项目” 不法分子以开办养老院、购买养老公寓、入股养生基地等为由,以售后定期返点、高额分红为诱饵,诱骗老年人参与投资。这些项目的运作情况、资金流向不明,有很高的卷钱跑路风险。 温馨提示:越是诱人的宣传,越有可能暗藏骗局,不要轻信所谓“高额返利”、“高价回购”的宣传,要多与子女沟通商量,谨慎投资高额返利项目,在关注“养老项目”是否有登记备案的同时,也要多角度评估“养老项目”收益是否符合市场规律。 常见陷阱3:宣称“以房养老” 不法分子打着“以房养老”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,诈骗资金,借国家政策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。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,最终导致老年人不仅没了房产,还背负了债务。 温馨提示:多了解犯罪分子惯用套路手法,避免陷入养老恐慌,在投资理财时不要盲目被高收益诱惑,要时刻保持金融风险防范意识,避免落得钱房两空。 常见陷阱4:销售“养老产品” 不法分子采取商品回购、寄存代售、消费返利、免费体验、赠送礼品、会议营销、养生讲座、专家义诊等方式,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或假冒伪劣的产品。 温馨提示:不要轻信电话、网络、电视推销,对过度热情的推销要保持高度警惕,同时要认准正规的收藏投资渠道,理性投资消费。 常见陷阱5:开展“养老帮扶” 不法分子假借义务诊疗、心理关爱、直播陪护、慈善捐助、志愿服务、组织文化活动等形式获得老年人的信任,对老年人实施诈骗。 温馨提示:看病就医需到正规医院,切莫病急乱投医,不要被所谓免费讲座、免费诊疗等蒙蔽,更不要听信“神医”、“神药”、“偏方”、“包治百病”等宣传,不要高价购买非正规药品、保健品。 常见陷阱6:代办“养老保险” 不法分子声称认识社保局等部门工作人员,或者冒充银行、保险机构工作人员,谎称可以代办“提前退休”或“养老保险”,收取材料费、保险金等、好处费等。 温馨提示:办理养老、医疗保险要通过相关部门、网站、社区、村委会等了解国家和当地政策规定,到相关部门按照程序依规办理,不要轻易相信他人代办养老保险;明知不符合办理条件的切勿企图通过“找关系”、“走后门”等方式违规办理,不要轻信通过熟人可以省钱等谎言,避免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。
联合宣传:
|